金蟬花
185 2023-09-28
蕪荑
(《本經(jīng)》)
【異名】殿聲(《本經(jīng)》),無夷(《爾雅》郭璞注),蕪荑仁(《千金方》),山榆子(《千金食治》),山榆仁(《本草拾遺》),白蕪荑(《圣惠方》),大果榆糊(《藥材學》)。
【來源】為榆科植物大果榆果實的加工品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大果榆,又名:無姑(《爾雅》),山粉榆(《說文》),山榆(《廣雅》),姑榆(《爾雅》郭璞注),迸榆、黃榆、扁榆、毛榆、柳榆。
落葉小喬木或灌木狀,高15~30米。大枝斜向,開展,小枝淡黃褐色或帶淡紅褐色,有粗毛,枝上常有發(fā)達的木栓質(zhì)翅。葉互生;葉柄長2~6毫米,密生短柔毛;葉片闊倒卵形,長5~9厘米,寬4~5厘米,先端突尖,基部狹,兩邊不對稱或淺心形,邊緣具鈍單鋸齒或重鋸齒,兩面粗糙,有粗毛;5~9朵簇生,先葉開放;花大,長達15毫米,兩性,花被4~5裂,綠色;雄蕊與花被片同數(shù),花藥大,帶黃玫瑰色;雌蕊1,綠色,柱頭2裂。翅果大形,倒卵形成近卵形,長2.5~3.5厘米,寬2~3厘米,全部有毛,有短柄。種子位于翅果中部。花期春季。
生長于山地、山麓及巖石地。分布遼寧、吉林、黑龍江、內(nèi)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陜西等地。
【制法】夏季當大果榆的果實成熟時采下,曬干,搓去膜翅,取出種子。將種子55斤浸入水中,待發(fā)酵后,加入家榆樹皮面10斤,紅土30斤,菊花末5斤,加適量溫開水混合均勻,如糊狀,放板上攤平約四分厚,切約2寸方塊曬干,即為成品。亦可在農(nóng)歷4~5月采實取仁。用種子60%、異葉敗醬20%,家榆樹皮10%,灶心土10%,混合制成扁平方形,置于日光下曬干即成。
【藥材】呈方塊狀,表面褐黃色,有多數(shù)小孔.體輕質(zhì)松脆。斷面黃黑色,易成鱗片狀剝離。氣特臭,味微酸澀。
主產(chǎn)山西、河北。東北各地亦產(chǎn)。
【藥理作用】①驅(qū)蟲作用
蕪荑醇浸提取物在體外對豬蛔蟲、蚯蚓、螞蝗皆有顯著治蟲效力;以乙醚提取的揮發(fā)油,予兔口服1克/公斤未見毒性。用于感染肺吸蟲的貓,口服10%蕪荑煎液24毫升/公斤/日,未見治療效果,且有一貓在療程結(jié)束后五天死亡,可能是量大中毒所致。
②抗真菌作用
蕪荑浸液(1:2)在試管內(nèi)對堇色毛癬菌、奧杜盎氏小芽胞癬菌等12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
【性味】苦辛,溫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味辛,平。"
②《藥性論》:"味苦辛。"
③《海藥本草》:"味辛,溫,無毒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脾、胃經(jīng),
①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肺、脾二經(jīng)。"
②《玉楸藥解》:"入厥陰肝經(jīng)。"
③《要藥分劑》:"入脾、胃二經(jīng)。"
④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脾二經(jīng)。"
【功用主治】殺蟲,消積。治蟲積腹痛。小兒疳瀉、冷痢,疥癬,惡瘡。
①《本經(jīng)》:"主五內(nèi)邪氣,散皮膚骨節(jié)中淫淫溫行毒,去三蟲,化食。"
②《別錄》:"逐寸白,散腸中??喘息。"
③《藥性論》:"能主積冷氣,心腹百痛,除肌膚節(jié)中風淫淫如蟲行。"
④孟詵:"治熱瘡,搗和豬脂涂。又和白蜜治濕癬。和沙牛酪療一切瘡。長食治五痔。"
⑤《食療本草》:"散腹中氣痛。又和馬酪可治癬。又殺中惡蟲毒。"
⑥《海藥本草》:"治冷痢心氣,殺蟲止痛。又治婦人子宮風虛,孩子疳瀉。"
⑦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腸風痔漏,惡瘡疥癬。"
⑧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瀉肺法風濕,燥脾消寒食,治疸黃,殺蟲去蛔。"
⑨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"祛痰利尿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.5~3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。
【宜忌】脾胃虛弱者慎服,
①《海藥本草》:"得訶子、豆蔻良。"
②《本草從新》:"脾胃虛者,雖有積,勿概投。"
③《得配本草》:"脾、肺燥熱者禁用。"
【選方】①治脾胃有蟲,食即痛,面黃五色,疼痛無時:蕪荑仁二兩,和面炒令黃色,為末,非時,米飲調(diào)二錢匕。(《千金方》)
②治大人小兒蛔痛,大痛不可忍,或吐青黃綠水涎沫,或吐蟲出,發(fā)有休止:蕪荑、雷丸各半兩,干漆(捶碎,炒煙盡)一兩。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溫水七分盞,調(diào)和服,不拘時,甚者不過三服。小兒每服半錢。(《奇效良方》蕪荑散)
③治久患脾胃氣泄不止:蕪荑五兩,搗末,以飯丸。每日空心午飯前,各用陳米飲下三十丸,增至四十丸。(《續(xù)傳信方》)
④治久痢不瘥,有蟲,兼下部脫肛:蕪荑二兩(微炒),黃連一兩(去須,微炒),蚺蛇膽半兩。上藥,搗羅為末,煉蜜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,以杏仁揚下三十丸,日再服。(《圣惠方,蕪荑丸)
⑤治小兒蟲癇,胃寒蟲上,諸證危惡,與癇相似:白蕪荑、干漆(燒存性)等分。為末,米飲調(diào)服一字至一錢。(《醫(yī)準》)
⑥治下血結(jié)陰:蕪荑一兩。搗碎,研令細,用紙裹壓去油,再研為末,用雄豬膽丸梧桐子大。每服九丸,甘草湯下,日五、六服。(《普濟方》蕪荑丸)
⑦治蟲牙作痛:蕪荑仁安蛀孔中及縫中。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)
⑧治諸積冷氣:蕪荑一兩(炒),大茴香,木香各五錢。共為末,紅曲打糊為丸,梧桐子大。每早服三錢,白湯下。(《本草匯言》)
【中文名】紫菀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類別】根類 【異名】青菀(《吳普本草》),紫舌(《別錄》),返魂草根、夜牽牛(《斗門方》),紫菀茸(《本草述》)。 【來源】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莖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紫菀 ...
紫石英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來源】為鹵化物類礦物螢石的礦石。 【礦物形態(tài)】螢石,又名:氟石。 等軸晶系。晶體呈立方體、八面體、十二面體;集合體常呈致密粒狀塊體出現(xiàn)。顏色很少是無色透明的,大部分被染成各種顏...
紫草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藐、茈草(《爾雅》),紫丹、紫器(《本經(jīng)》),地血(《吳普本草》),茈輸(《廣雅》),紫草茸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,鴉銜草(《綱目》),紫草根(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),山紫草(《...
梓白皮 (《本經(jīng)》)) 【來源】為紫葳科植物梓的根皮或樹皮的韌皮部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梓(《本經(jīng)》),又名:木王(《埤雅》),花楸、河楸、水桐、雷電木、木角豆、臭梧桐。 落葉喬木,高達10余米。樹皮灰褐色...
梓葉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來源】為紫葳科植物梓的葉片,植物形態(tài)詳"梓白皮"條。 【化學成分】含對香豆酸、對-羥基苯甲酸。 【藥理作用】冷浸液、溫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、大腸桿菌、產(chǎn)氣桿菌有抑制作用。采集后6...
山芭蕉子 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 【來源】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野蕉 多年生粗壯草本。莖直立,高2~3米,具匐枝。單葉7~9片,螺旋狀排列,葉柄具深槽,下部具葉鞘;,葉片長橢圓形,長1~...
大黃蜂子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露蜂房子(《備急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胡蜂科昆蟲大黃蜂的幼蟲。原動物詳"露蜂房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甘,涼,有小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胸腹脹痛,干嘔。 ①《本經(jīng)》: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