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蟬花
185 2023-09-28
桐油
(《日華子本草》)
【異名】桐子油(《綱目》)。
【來源】為大戟科植物油桐的種子所榨出的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油桐子"條。
【化學成分】從油桐子熱壓所得的桐油,是一種干性油(碘價157~170),以高溫(200~250℃)加熱,可因自行聚合而成凝膠,甚至完全固化。此特殊性質(zhì)是由于其主要成分α-桐油精的聚合,這是其他干性油所未有的特性。
桐油含α-桐酸83%和三油精15%。比較詳細的數(shù)據(jù):桐油的混合脂肪酸含α-桐酸74.5%,亞油酸9.7%,油酸8.0%,飽和脂肪酸3.3%,不皂化物0.1%。又一資料:α-桐酸77%,亞油酸10%,油酸9%,飽和脂肪酸4%。α-祠酸分子中含有三個共軛雙鍵,故有多種幾何異構(gòu)體。在飽和脂肪酸中有硬脂酸和棕櫚酸。
桐油含維生素E及角鯊烯。又含植物甾醇、戊聚糖及幾種蛋白質(zhì)。
桐油的毒性成分,桐酸是其一,但還夾雜著油桐子中的有毒皂素等毒質(zhì)(參考"油桐"條)。又熱桐油上發(fā)生的氣體,與皮膚接觸能引起急性皮炎。
【性味】甘辛,寒,有毒。
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"冷,微毒。"
②《綱目》:"甘微辛,寒,有大毒。"
【功用主治】探吐風痰。外用治疥癬,臁瘡,湯火傷,凍瘡皸裂。
①《本草拾遺》:"摩疥癬蟲瘡,毒腫。"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敷惡瘡疥及宣水腫。"
③《綱目》:"涂脛瘡、湯火傷瘡;吐風痰喉痹,及一切諸疾,以水和油,掃入喉中探吐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外用:涂擦、調(diào)敷或探吐。
【選方】①治血風臁瘡:㈠胡粉(煅過,研)、桐油調(diào)作隔紙膏貼之。㈡船上陳桐油石灰(煅過)、人發(fā)(拌桐油炙干)。為末,仍以桐油調(diào)作膏,涂紙上,刺孔貼之。(《簡便單方》)
②治慢性潰瘍:桐油、鮮桑白皮適量。搗爛,敷于創(chuàng)面,干后再換,直至痊愈為止。(《草醫(yī)草藥簡便驗方匯編》)
③治腳肚風瘡如癩:桐油、人乳等分。掃數(shù)次。(《瀕湖集簡方》)
④治酒齄赤鼻:桐油入黃丹、雄黃敷之。(《摘元方》)
⑤治凍瘡皸裂:桐油一碗,發(fā)一握。熬化瓶收,每以溫水洗令軟,敷之。(《救急方》)
⑥解砒石毒:桐油三升灌之,吐即毒解。(《華佗危病方》)
⑦治被火灼傷:桐油、石灰。先將石灰攪水澄清,取清水,入桐油數(shù)滴,急以竹枝攪之,半時起白色膠質(zhì),敷患部,清快異常。(《中醫(yī)科學》(4):63,1936)
⑧治指疔:用紗布浸桐油包患處;或?qū)⒒贾附菰谕┯蛢?nèi)。(《貴州草藥》)
【臨床應用】①治療外科炎癥
以桐油和石膏粉調(diào)敷患處。如用藥及時,對急性化膿性炎癥有促使其吸收消退或局限的作用。據(jù)65例各種軟組織急性炎癥的觀察結(jié)果,用藥1~10天后有46例炎癥完全消失,6例炎癥局限,癥狀好轉(zhuǎn);13例膿腫縮小,自行破潰或經(jīng)小型切開引流而痊愈。用于急性闌尾炎11例,于3~14天全部治愈;闌尾膿腫17例,除1例形成彌漫性腹膜炎而死亡外,其余均在7~15天治愈;慢性盆腔附件炎13例,均于3~6天痊愈;其他如膈下膿腫、腹腔膿腫、急性膽囊炎、局限性腹膜炎、扁桃體膿腫、齒槽膿腫等,用藥后亦有良好效果。治療過程中,須根據(jù)病情需要結(jié)合其他療法,如應用抗菌素、輸液、輸血等。對已經(jīng)成熟的膿腫或業(yè)已切開引流者,及急性穿孔性闌尾炎、闌尾膿腫潰破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彌漫性腹膜炎,應及時采取手術(shù)或其他方法治療。制劑及用法:以桐油30~40毫升與生石膏粉100克混和,調(diào)勻后涂于紗布或油紙上,外敷患處。腹腔炎癥則敷于病變部位的腹前壁上;盆腔附屬器官炎癥敷于下腹,或采用陰道坐藥方法;扁桃體炎及齒槽膿腫等敷于下頜部。敷藥寬度必須超出炎癥浸潤范圍。根據(jù)病情輕重每日換藥1~3次
②治療灼傷
力求在灼傷后10分鐘內(nèi),把灼傷的肢體浸泡于桐油桶里,浸泡時間以病人患肢離開油桶后疼痛消失或只有輕微灼感為止。浸泡后用消毒紗布沾生桐油敷貼患處,每天更換1次,至創(chuàng)面干燥為止。試治9例,浸泡后灼傷處周圍紅腫明顯縮小,起泡也減少。Ⅲ度灼傷焦痂干燥后脫落自愈。沒有出現(xiàn)感染,且愈后瘢痕柔軟,不引起功能障礙。
③治療尋常疣
先用縫衣針或小刀將疣的表面輕輕刮破,隨即將油桐果的膠汁滴在疣面,聽其自然干涸結(jié)痂,自行脫落。如患處脫痂后,仍有部分疣組織尚未脫落者,再滴藥1~2次,以愈為度。滴藥后不要用水洗滌患處,以免影響結(jié)痂。治療8例,除1例多發(fā)性滴藥3次未效外,其余7例單純性經(jīng)滴藥1~3次均脫落,隨訪半年未見復發(fā)。
【毒性】桐油毒性較大,臨床都作外用,禁忌內(nèi)服。中毒者均系誤食(將桐油誤當一般食油烹調(diào)菜肴)所致。據(jù)289例觀察,誤食后大多在2小時內(nèi)出現(xiàn)中毒癥狀,最早者40分鐘,少數(shù)在4小時左右。主要表現(xiàn)為惡心、頻繁的嘔吐;其次為腹痛,頭痛,頭暈,呼吸困難,四肢抽搐,手足麻木、發(fā)冷,嘔血、便血,發(fā)燒;嚴重者出現(xiàn)昏迷和喉肌痙攣。實驗室檢查提示,部分病例的腎臟有輕度損害;并能加劇肝臟疾患的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改變。經(jīng)及時救治均告恢復。此外,尚有因持續(xù)食入微量桐油(食油中摻有桐油)而引起亞急性中毒者。據(jù)52例報告,其臨床表現(xiàn)較之上述急性中毒有如下不同之點:㈠胃腸癥狀輕;㈡全身癥狀明顯,發(fā)熱、氣憋、手足發(fā)麻遠多于急性中毒,且有下肢水腫、感覺減退、潮紅灼熱、心臟擴大等急性中毒者罕見的征象;㈢預后較嚴重,本組病例中有5例因心力衰竭而死亡。
棕櫚皮 (《日華子本草》) 【異名】拼櫚木皮(《本草拾遺》),棕毛(《普濟方》),棕皮(《本草求原》)。 【來源】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葉鞘纖維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棕櫚(《本草拾遺》),又名:棕(《山海經(jīng)》)...
紫葳根 (《日華子本草》) 【異名】凌霄花根(《圣濟總錄》)。 【來源】為紫葳科植物紫葳的根,植物形態(tài)詳"凌霄花"條。 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 【藥材】干燥根為長圓柱形,外表土黃色或土紅色,有縱皺紋,并有...
紫荊皮 (《日華子本草》) 【異名】肉紅、內(nèi)消(《綱目》),紫荊木皮(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),白林皮(《分類草藥性》)。 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紫荊的樹皮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紫荊(《日華子本草》),又名:滿條紅(《群...
紫荊花 (《日華子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豆科植物紫荊的花,植物形態(tài)詳"紫荊皮"條。 【功用主治】①《日華子本草》:"通小腸。" ②《民間常用草藥匯編》:"清熱涼血,去風解毒。" ③《江蘇藥材志》:"治風...
雉 (《別錄》) 【異名】華蟲(《尚書》),疏趾(《禮記》),野雞(《廣雅》),雄雞(《日華子本草》),環(huán)頸雉(《脊椎動物分類學》),山雞、項田野雞(《中國動物圖譜?鳥類》)。 【來源】為雉科動物雉的...
大黃蜂子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露蜂房子(《備急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胡蜂科昆蟲大黃蜂的幼蟲。原動物詳"露蜂房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甘,涼,有小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胸腹脹痛,干嘔。 ①《本經(jīng)》:...
山芭蕉子 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 【來源】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野蕉 多年生粗壯草本。莖直立,高2~3米,具匐枝。單葉7~9片,螺旋狀排列,葉柄具深槽,下部具葉鞘;,葉片長橢圓形,長1~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