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薇根
66 2023-10-07
絲瓜
(《滇南本草》)
【異名】天絲瓜、天羅、蠻瓜(《本事方》),綿瓜(《續(xù)本事方》),布瓜(《古今合璧事類備要》),天羅瓜(《普濟方》),魚?(《奇效良方》),天吊瓜、純陽瓜、倒陽菜(《滇南本草》),天絡絲(《醫(yī)學正傳》),天羅布瓜(《婦人良方補遺》),虞刺、洗鍋羅瓜(《綱目》),天羅絮(《群芳譜》),紡線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,菜瓜(《植物名匯》),水瓜(《嶺南采藥錄》),縑瓜(《中國藥植志》),絮瓜、砌瓜(《廣州植物志》),坭瓜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。
【來源】為葫蘆科植物絲瓜或粵絲瓜的鮮嫩果實;或霜后干枯的老熟果實(天骷髏)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絲瓜
一年生攀援草本,幼時全株密被柔毛,老時近于無毛。莖長可達7~10米,圓形,常有角棱,幼莖綠色,被稀疏柔毛,卷須通常3歧。葉互生;葉柄多角形,具柔毛,長4~9厘米;葉片圓心形,長8~25厘米,寬15~25厘米,掌狀3~7裂,裂片常呈三角形,先端漸尖或銳尖,邊緣具細齒,上面深綠色,下面淡綠色,幼時具有刺毛,老時粗糙無毛,主脈3~7條;▎涡,雌雄同株。雌花單生,具柄,雄花為總狀花序;花萼5深裂,裂片綠色,卵狀披針形,外面被細柔毛;花冠黃色、淡黃色或近白色,呈5深裂,裂片闊倒卵形,長3~5厘米,寬2.4~4.5厘米,邊緣波狀;雄蕊3~5,花藥2室,多彎曲似"S"形,花絲分離;颗虼,被柔毛;于房下位,圓柱形,3室,胚珠多數,柱頭3,肥厚,各2裂而外展。瓠果常下垂,長圓柱形,長18~60厘米;幼時綠帶粉白色,有深綠色縱紋,老熟時成黃綠色或綠褐色;果肉內生堅韌的網狀纖維。種子長方卵形而扁,黑色,邊緣有翅。花期5~7月。果期6~9月。
全田各地均有栽培。
②粵絲瓜
形與上種相似,不同點為:葉呈掌狀淺裂;雄蕊2~3枚;瓠果較短小而有明顯的棱角。
栽培于廣東及廣西等地。
以上兩種植物的根(絲瓜根)、莖(絲瓜藤)、莖中汁(天蘿水)、葉(絲瓜葉)、花(絲瓜花)、瓜蒂(絲瓜蒂)、果皮(絲瓜皮)、老瓜內的纖維(絲瓜絡)及種子(絲瓜子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嫩絲瓜于夏、秋間采摘。老絲瓜(天骷髏)須于秋后采收。
【化學成分】絲瓜的果實含皂甙、絲瓜苦味質、多量粘液與瓜氨酸。籽苗含葫蘆素。絲瓜的汁液含皂甙、粘液、木聚糖、脂肪、蛋白質、維生素。
粵絲瓜全植物有殺昆蟲作用。果實對魚毒性很大,未發(fā)現(xiàn)有魚藤酮,但含有氫氰酸。
【性味】甘,涼。
①《綱目》:"甘,平,無毒。"
②《本經逢原》:"甘,寒。無毒。"
③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甘咸,寒。"
【歸經】入肝、胃經。
①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太陰經。"
②《本草求真》:"入經絡,兼入腸、胃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入肝、腎二經。"
【功用主治】清熱,化痰,涼血,解毒。治熱病身熱煩渴,痰喘咳嗽,腸風痔漏,崩帶,血淋,疔瘡,乳汁不通,癰腫。
①朱震亨:"治痘瘡不快,枯者燒存性,入朱砂研末,蜜水調服。"
②《本草蒙筌》:"治痘瘡腳痛,燒灰,敷上。"
③《醫(yī)學入門》:"治男婦一切惡瘡,小兒痘疹余毒,并乳疽、疔瘡。"
④《綱目》:"煮食除熱利腸。老者燒存性服,去風化痰,涼血解毒,殺蟲,通經絡,行血脈,下乳汁;治大小便下血,痔漏崩中,黃積,疝痛卵腫,血氣作痛,癰疽瘡腫,齒匿,痘疹胎毒。"
⑤汪連仕《采藥書》:"天骷髏,治婦人白帶血淋,臌脹積聚,一切筋骨疼痛。"
⑥《陸川本草》:"生津止渴,解暑除煩。治熱病口渴,身熱煩躁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煎湯,3~5錢(鮮者2~4兩);或燒灰研末。外用:搗汁涂或研末調敷。
【宜忌】①《滇南本草》:"不宜多食,損命門相火,令人倒陽不舉。"
②《本經逢原》:"絲瓜嫩者寒滑,多食瀉人。"
【選方】①治腸風:綿瓜不拘多少,燒灰存性,酒調二錢,空心下。(《續(xù)本事方》)
②治痔漏脫肛:絲瓜燒灰、多年石灰、雄黃各五錢。為末,以諸膽、雞子清及香油和調貼之,收上乃止。(《孫天仁集效方》)
③治肛門酒痔:絲瓜燒存性,研末,酒服二錢。(《綱目》)
④治白崩:棕櫚(燒灰)、絲瓜。上各等分,為細末?招木普{下。(《奇效良方》)
⑤治風熱腮仲:絲瓜燒存性,研末,水調搽之。(《綱目》)
⑥治癰疽不斂,瘡口太深:絲瓜搗汁頻抹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⑦治天皰濕瘡:絲瓜汁調辰粉頻搽之。(《綱目》)
⑧治玉莖瘡潰:絲瓜連子搗汁,和五倍子末賴搽之。(朱震亨)
⑩治干血氣痛,婦人血氣不行,上沖心膈,變?yōu)楦裳獨庹撸航z瓜一枚,燒存性,空心溫酒服。(《壽域神方》)
⑾治經脈不通:干絲瓜一個為末,用白鴿血調成餅,日干,研末。每服二錢,空心酒下,先服四物湯三服。(《海上名方》)
⑿治酒痢便血腹痛,或如魚腦五色者:干絲瓜一枚,連皮燒研,空心酒服二錢。一方煨食之。(《經驗良方》)
⒀治乳汁不通:絲瓜連子燒存性,研。酒服一、二錢,被覆取汗。(《簡便單方》)
⒁治風蟲牙痛:經霜干絲瓜燒存性,為末擦之。(《仁齋直指方》)
(15)生絲瓜適量,煮湯服食,可預防麻疹。
(16)生絲瓜絞汁和蜜少許服;或用絲瓜藤切斷,自然滴下之水一小杯,燉熱加冰糖服,治百日咳。
(17)生小絲瓜(連蒂)數條,切斷,放砂鍋內煮爛,取濃汁服,治哮喘。
(18)生絲瓜(或葉),搗爛取汁,涂患處,治天泡瘡,黃水瘡,熱癤,蕁麻疹。
(19)經霜絲瓜一條,切碎,泡開水服,治急性喉炎、喉痛聲啞。
(20)絲瓜仁30克,煮鰱魚食,治乳少。
(21)絲瓜仁焙干研末,每服10克,治咳痰不易。
(22)鮮絲瓜葉洗凈搗爛,涂擦神經皮炎患處,直至局部發(fā)紅,甚至見隱血為止,每七天一次,治神經性皮炎。
(23)老絲瓜(去皮),放瓦上焙干存性研末,用黃酒調服10克,治肺癰,疝氣疼痛,產后腹痛。
(24)絲瓜速溶飲:經霜老絲瓜一條,洗凈去子切碎,加水適量煎熬一小時后去渣,液汁繼續(xù)用小火煎熬至稠粘時;,加入白糖粉100克拌勻裝瓶。隨時用10克,開水沖化食用?芍渭、慢性咽炎,喉炎,扁桃腺炎等癥。
(25)絲瓜瘦肉湯:鮮絲瓜250克左右切塊,豬瘦肉200克左右切片。加水適量共煮湯,煮熟后用食鹽調味,佐餐食用。有清熱利腸,解暑除煩作用。適用于夏天暑熱煩渴,初期內痔大便出血等癥。
(26)痘瘡不快。用老絲瓜近蒂三寸,連皮燒存性,研為末,砂糖水送服。
(27)癰疽不斂,瘡口很深。有絲瓜搗汁頻頻涂搽。
(28)風熱肋腫。用絲瓜燒存性,研為末,水調涂搽。
(29)坐板瘡。用線瓜皮焙干,研為末,燒酒調勻涂搽。
(30)手足凍瘡。用老絲瓜燒存性,調臘豬油涂搽。
(31)痔漏脫肛。用絲瓜燒灰、多年石灰、雄黃各五錢,共研為末,以豬膽、雞蛋清及香油調藥敷貼,直至脫腸收上。
(32)腸風下血。用霜后干絲瓜燒存性,研為末,空心服二錢,酒送下。
(33)血崩。用老絲瓜燒灰、棕櫚燒灰等分,鹽酒或鹽湯送服。
(34)乳汁不通。用絲瓜連子燒存性,研為末,酒送服一、二錢,厚蓋發(fā)汗即通。
(35)小腸氣痛,繞臍沖心。用老絲瓜連蒂燒存性,研為末。每服三錢,熱酒調下。病重者服兩、三次即消。
(36)卵腫偏墜。用老絲瓜燒存性,研為末,煉蜜調成膏。每晚以好酒關服一匙。
(37)腰痛。用絲瓜子炒焦,搗爛,酒送服。以渣敷痛處。
(38)喉閉腫痛。用絲瓜研汁灌下。
(39)化痰止咳。用絲瓜燒存性,研為末,加棗內做成丸子,如彈子大。每服一丸,溫酒送下。
(40)風氣了牙痛。用生絲瓜一個,擦鹽火燒存性,研為末頻頻擦牙,涎盡即愈。如肋腫,可用末調水敷貼。此方治蛀牙無效。
(41)刀瘡。用古石灰、新石灰、絲瓜根葉、韭菜根各等分,搗至極爛,作成餅,陰干,研末涂搽。止血、定痛,生肌,有特效。
(42)諸瘡久潰。用絲瓜老根熬水洗搽。
棕樹根 (《滇南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棕櫚科植物棕櫚的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棕櫚皮"條。 【采集】全年可采。 【性味】《四川中藥志》:"性平,味苦澀,無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止血,祛濕,消腫解毒。治吐血,便血,...
紫背天葵草根 (《滇南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菊科植物紫背千里光的根,植物形態(tài)詳"紫背天葵草"條。 【采集】夏、秋采收。 【性味】①《滇南本草》:"味辛,有小毒。" ②《云南中草藥》:"辛,寒。" 【功用...
紫背天葵草 (《滇南本草》) 【異名】紫背鹿含草(《滇南本草》),紫背鹿銜草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,反背紅、草本反背虹,天青地紅、老母豬花頭、反背綠丸(《云南中草藥》)。 【來源】為菊科植物紫背千里...
竹葉防風 (《滇南本草》) 【異名】雞足防風(《昆明藥植調查報告》),云防風(《中藥志》),西防風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傘形科植物竹葉防風的根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竹葉防風 多年生草本,高30~5...
珠子參 (《滇南本草》) 【異名】雞腰參、大金線吊葫蘆(《昆明民間常用草藥》),珠兒參、白地瓜(《貴州藥植目錄》)。 【來源】為桔?浦参镏樽訁⒌母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珠子參 多年生纏繞草本。塊根肉質肥厚...
大黃蜂子 (《本經》) 【異名】露蜂房子(《備急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胡蜂科昆蟲大黃蜂的幼蟲。原動物詳"露蜂房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甘,涼,有小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胸腹脹痛,干嘔。 ①《本經》:...
山芭蕉子 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 【來源】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野蕉 多年生粗壯草本。莖直立,高2~3米,具匐枝。單葉7~9片,螺旋狀排列,葉柄具深槽,下部具葉鞘;,葉片長橢圓形,長1~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