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丁茶
197 2023-09-28
【中文名】:馬兜鈴(《藥性論》)
【類別】:果實類
【異名】馬兜零(《蜀本草》),馬兜苓(《珍珠囊》),兜鈴(《本草述鉤元》),水馬香果(《江蘇植藥志》),葫蘆罐(《東北藥植志》),臭鈴鐺(《河北藥材》),蛇參果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馬兜鈴科植物北馬兜鈴或馬兜鈴的干燥成熟果實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北馬兜鈴,又名:圓葉馬兜鈴。
多年生纏繞或匍匐狀細弱草本。根細長,圓柱形,直徑3~8毫米,黃褐色。莖草質(zhì),綠色,長達1米或更長。葉互生,葉柄絲狀,長約1.5~2厘米,葉片三角狀闊卵形,長2.5~7厘米,寬2.5~7.5厘米,先端鈍或鈍尖,基部心形,全緣,葉面綠色,背面淡綠色,基出脈5~7條,較明顯;3~10朵,簇生于葉腋間;花梗細,長約1.5厘米;花被暗紫色,長1.5~3.5厘米,略彎斜,兩側(cè)對稱,上部呈斜喇叭狀,先端漸尖,中部呈管狀,下部包住花柱,膨大成球形;雄蕊6,幾無花絲,貼生于肉質(zhì)花柱上,花藥2室,縱裂;子房下位,長柱形,長約7毫米,花柱6,愈合成柱體,柱頭短。蒴果例廣卵形或橢圓狀倒卵形,長3~4厘米,直徑2~3厘米,初期綠色,成熟時黃綠色,沿室間開裂為6瓣,果柄上裂成5~6條絲狀。種子扁平,三角狀,邊緣具白色膜質(zhì)的寬翅;ㄆ7~8月。果期9月。
生于山溝、溪邊或林緣的灌木叢間。分布吉林、黑龍江,遼寧、河北、河南、內(nèi)蒙古、山西、陜西、甘肅、山東等地。
②馬兜鈴
多年生纏繞:禿匍匐狀細弱草本。葉互生,葉柄較細,長約1~1.5厘米;葉片三角狀狹卵形,長3~8厘米,寬1.8~4.5厘米,中部以上漸狹,先端鈍圓或微凹,基部心臟形,兩側(cè)圓耳形,老時質(zhì)稍厚,基出脈5~7條,較明顯;ㄝ^大,單生于葉腋間,花梗細,長1~1.5厘米;花被暗紫色,長3~5厘米,內(nèi)被細柔毛,有5條縱脈直達花被頂端;雄蕊6;子房下位,長柱形,花柱6,肉質(zhì)短厚,愈合成柱體,柱頭短。蒴果近圓形或矩圓形,長4~5厘米,直徑3~4厘米;ㄆ7~8月。果期9月。
生于山坡叢林中。分布河南、山東、安徽、江蘇、浙江、廣西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貴州等地。
以上兩種植物的根(青木香)、莖葉(天仙藤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9~10月果實由綠變黃時連柄摘下,曬干。
【藥材】干燥的果實,卵圓形或長圓形,長3~5厘米,直徑2~3厘米。外皮灰綠色或灰黃色,有6條凸起的波狀縱棱,其間夾有6條順紋及橫向的細脈紋。一端較平,有小臍,一端有細柄。果皮輕脆,易裂為6瓣,果柄亦隨著分裂為6條線。果內(nèi)包有6排平疊的種子。種子扁平三角形或扇形片狀,邊緣淡棕色,中心棕色,一面附有薄膜。種仁乳白色,有油性。氣特異,味苦。以個大、完整、灰綠色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河北、山東、陜西、遼寧、山西,河南、黑龍江等地。甘肅、江西、內(nèi)蒙古、吉林、江蘇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浙江等地亦產(chǎn)。
此外,在甘肅尚用大葉馬兜鈴的果實作馬兜鈴入藥。
【化學成份】果實及種子含馬兜鈴酸(aristolochicacid)、馬兜鈴次酸(aristolochinicacid)、木蘭堿(magnoflorine)、青木香酸(debilicacid)等。
【炮制】馬兜鈴:搓碎去筋,篩凈泥土。蜜兜鈴:取凈馬兜鈴,加煉熟的蜂蜜與開水少許拌勻,稍悶,置鍋內(nèi)用文火炒至不粘手為度,取出,放涼。(每馬兜鈴100斤,用煉熟蜂蜜25~30斤)
【性味】苦,寒。
①《藥性淪》:"平。"
②《開寶本草》:"味苦,寒,無毒。"
③《綱目》:"微苦辛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肺經(jīng)。
①李杲:"入手少陰經(jīng)。"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肺經(jīng)。"
【功用主治】清肺降氣,化痰止咳。用于肺熱喘咳、痰中帶血,咯血,失音,痔瘺腫痛。清肺降氣,止咳平喘,清腸消痔。
用于肺熱咳喘,可配桑白皮、貝母。亦用于肺陰虛有熱之咳喘,可配阿膠。
①《藥性論》:"主肺氣上急,坐息不得,咳逆連連不可。"
②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痔瘺瘡,以藥于瓶中,燒熏病處。"
③《開寶本草》:"主肺熱咳嗽,痰結(jié)喘促,血痔瘺瘡。"
④《珍珠囊》:"利小便。主肺熱,安肺氣,補肺。"
⑤《本草求原》:"治肺中濕熱,聲音不清,痰喘咳嗽。小兒麻疹內(nèi)陷,喘滿聲暗,宜加用之。"
⑥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:"治咯血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1~3錢。
【宜忌】虛寒咳喘及脾弱便泄者慎服。
【選方】①治肺氣喘嗽:馬兜鈴二兩(只用里面子,去卻殼,酥半兩,入碗內(nèi)拌和勻,慢火炒干),甘草一兩(炙)。二味為末,每服一錢,水一盞,煎六分,溫呷,或以藥末含咽津亦得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
②治小兒肺虛,氣粗喘促:阿膠一兩五錢(麩炒),鼠粘子(炒香)、甘草(炙)各二錢五分,馬兜鈴五錢(焙),杏仁七個(去皮、尖),糯米一兩(炒)。上為末,每服一、二錢,水一盞,煎至六分,食后溫服。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阿膠散)
③治久水腹肚如大鼓者:水煮馬兜鈴服之。(《千金方》)
④治心痛:大馬兜鈴一個,燈上燒存性,為末,溫酒服。(《摘元方》)
【臨床應用】馬兜鈴具有溫和而持久的降壓作用,適用于較早期的高血壓病
制劑及用法各地不盡相同,療效亦略有差異。㈠醇浸煎劑:取馬兜鈴1斤搗碎,加入20%乙醇溶液3000毫升,置于密閉瓦罐中,時加振蕩,浸漬1周后連罐嫩煮2/J塒,加壓過濾,得藥液約lOoo毫升,待涼后加入1/lO量的95%乙醇,搖勻備用。每毫升約含生藥0.5克。視病情輕重每日用12~20毫升,分3次食后服。觀察Ⅰ、Ⅱ、Ⅲ期高血壓病共121例,一般在服藥5~15天后,血壓即見下降,平均下降幅度為28/15毫米汞柱。其中舒張壓顯著降低(21毫米汞柱以上)的29例(占24%),輕度降低(11~20毫米汞柱)的60例(占49.6%),合計有效降壓率為73.6%。Ⅰ及Ⅱ期患者的療效較晚期病人為佳。服藥后降壓曲線呈緩慢下降,也有部分病例呈波動狀下降。同時有3/4患者的臨床癥狀(頭昏、頭痛、心悸、失眠等)得到顯著改善或消失。停藥后,早期病人大部分仍能保持正常,而Ⅱ期以后的大部分患者在停藥20天至數(shù)月后即有回升趨勢,但所達到的高度較治療前為低;如再繼續(xù)服藥,仍可迅速見效。服藥期間除少數(shù)病例有惡心感、腹瀉、食欲減退外,未見其它副作用。經(jīng)驗認為,醇浸煎劑每日量以15毫升較為適宜,血壓顯著下降后仍應繼續(xù)服藥至少兩周以上,長期服用亦不產(chǎn)生任何嚴重副作用。㈡流浸膏:每500毫升含生藥1斤。開始每日3次,每次2毫升,以后可逐漸增至5毫升。觀察32例,經(jīng)1個月左右治療,平均降壓26/15毫米汞柱,其中舒張壓顯著減低和輕度減低(標準同前)的分別占34.4%和25.0%,合計降壓有效率為59.4%。一般于7~14天出現(xiàn)降壓效果。但對臨床癥狀的改善尚不夠完全滿意,多數(shù)仍須結(jié)合其它方法隨癥治療。服藥后除個別病例發(fā)生惡心外,大多無不良反應。㈢煎劑:每日用馬兜鈴15克,加水500毫升煎至半量,分3次食后服。37例患者服藥15~25日后,舒張壓顯著下降者10例,輕度下降9例,無效16例,平均降壓28/13毫米汞柱。停藥后一部分病人血壓一度回升,短期內(nèi)均自然平復。觀察時間最長者278日,血壓未見回升。大部分病人癥狀亦有改善,其中以頭痛、頭昏改善最為顯著。副作用主要為胃納不佳和軟弱,但多不影響治療。
【中文名】:紫珠葉 【類別】:葉類 【英文名】:BigleafBeautyberryLeaf 【別名】:大風葉、白狗腸、大葉紫珠。 【來源】:為馬鞭草科植物大葉紫珠Callicarpamacrophy...
【中文名】:祖司麻 【類別】:皮類 【英文名】:CiraldDaphneBark 【別名】:祖師麻、大救駕、金腰帶。 【來源】:瑞香科植物黃瑞香DaphnegiraldiiNitsche.的根皮及莖皮...
【中文名】紫菀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類別】根類 【異名】青菀(《吳普本草》),紫舌(《別錄》),返魂草根、夜牽牛(《斗門方》),紫菀茸(《本草述》)。 【來源】為菊科植物紫菀的根及根莖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紫菀 ...
【中文名】:紫草―新疆紫草 【類別】:根類 【英文名】:ArnebiaRoot 【別名】:軟紫草。 【來源】:為紫草科植物新疆紫草Arnebiaeuchr0ma(Royle)Johnst.的根。 【采...
【中文名】:竹葉椒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 【類別】:果實類 【異名】狗花椒(《中國中部植物》),花胡椒、搜山虎(《廣西中獸醫(yī)藥植》),野花椒(《杭州藥植志》),臭花椒、三葉花椒、山胡椒、玉椒(《湖南藥物志》...
山芭蕉子 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 【來源】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野蕉 多年生粗壯草本。莖直立,高2~3米,具匐枝。單葉7~9片,螺旋狀排列,葉柄具深槽,下部具葉鞘;,葉片長橢圓形,長1~...
大黃蜂子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露蜂房子(《備急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胡蜂科昆蟲大黃蜂的幼蟲。原動物詳"露蜂房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甘,涼,有小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胸腹脹痛,干嘔。 ①《本經(jīng)》: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