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丁茶
197 2023-09-28
浮萍
(《唐本草》)
【異名】蘋(《爾雅》),水萍、水花(《本經》),浮?、碎(《爾雅》郭璞注),萍子草(《補缺肘后方》),水白、水蘇(《別錄》),小萍子(《本草拾遺》),浮萍草(《本草圖經》),水蘚(《品匯精要》),水簾、九子萍(《群芳譜》),田萍(《中藥志》)。
【來源】為浮萍科植物紫背浮萍或青萍的全草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紫背浮萍(《圣濟總錄》),又名:紫萍(《淮南萬畢術》),紫浮萍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)。
多年生漂浮植物。葉狀莖扁平,倒卵形或橢圓形,直徑3~6毫米,長6~9毫米,先端圓,上面綠色,有光澤,下面紫紅色,常3~4片相連,自中央下垂10馀條纖維狀須根,中心有顯明的維管束一條,束端有根帽。佛焰苞短小,唇形。花序由2個雄花及1個雌花組成,白色或淡綠色;ㄆ谙募。
生于湖沼、池塘或水田中。我國各地都有分布。
②青萍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)
與上種相似而較小,葉狀莖倒卵形或矩圓形,長2~6毫米,兩面均呈綠色或暗綠色。根單生下垂于水中,不具維管束,先端有鈍頭的根帽;毿“咨;ㄆ4~6月。
生長在池沼、湖泊或靜水中。我國各地均有分布。
【采集】6~9月間撈取,曬干。
【化學成分】紫背浮萍含醋酸鉀及氯化鉀及碘、溴等物質。
青萍含多量維生素B1、B2、C等水溶性維生素,木犀草素-7-β-葡萄糖甙。8-羥基木犀草素-8-β-葡萄糖甙等黃酮類及碘、溴等物質。其多糖是D-洋芫荽糖的豐富來源。尚含樹脂、蠟質、甾類、葉綠素、糖、蛋白質、粘液質、鞣質等。
【藥理作用】①對心血管的作用
青萍水浸膏對奎寧引起衰竭的蛙心有強心作用,鈣可增強之,大劑量使心臟停止于舒張期;并能收縮血管使血壓上升。
②解熱作用
青萍煎劑及浸劑2克/公斤,經口給予因注射傷寒混合疫苗而發(fā)熱的家兔,證明有微弱的解熱作用。
③其他作用
青萍抗菌、抗瘧實驗均為陰性,在實驗室及現(xiàn)場對庫蚊幼蟲及蚊蛹有殺滅作用。
【性味】辛,寒。
①《本經》:"味辛,寒。"
②《別錄》:"酸,無毒。"
③《滇南本草》:"性寒,味苦。"
④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辛,平,有咸味。"
【歸經】入肺經。
①《綱目》:"入肺經。"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肺、小腸二經。"
③《本草求真》:"入肝、脾。"
【功用主治】發(fā)汗,祛風,行水,清熱,解毒。治時行熱病,斑疹不透,風熱癮疹,皮膚瘙癢,水腫,癃閉,瘡癬,丹毒,燙傷。
①《本經》:"主暴熱身癢,下水氣,勝酒,長須發(fā),止消渴。"
②《別錄》:"下氣,以沐浴生毛發(fā)。"
③《唐本草》:"主火瘡。"
④《本草拾遺》:"末敷面酐;搗汁服之,主水腫,利小便;又人中毒,取萍子暴干末,酒服方寸匕;又為膏長發(fā)。"
⑤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熱毒風熱疾,熱狂,熔腫毒,湯火瘡,風疹。"
⑥《本草圖經》:"治時行熱病,亦堪發(fā)汗。"
⑦《滇南本草》:"發(fā)汗,解毒。治疥癩,疥癬,祛皮膚瘙癢之風。"
⑧《綱目》:"主風濕麻痹,腳氣,打撲損傷,目赤翳膜,口舌生瘡,吐血,衄血,癱風,丹毒。"
⑨《玉楸藥解》:"辛涼發(fā)表。治瘟疫斑疹,中風歪斜,癱瘓;醫(yī)癰疽熱腫,隱疹瘙癢,楊梅,粉刺,汗斑。"
⑩《嶺南采藥錄》:"凡患風癍,以紫背浮萍沐浴數次;凡中水毒,手足至肘膝俱冷,用之煎水浸洗。"
⑾《中國藥植圖鑒》:"搗汁涂敷蟲咬傷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服:煎湯,1~2錢(鮮者0.5~1兩);搗汁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煎水熏洗,研末撒或調敷。
【宜忌】①《本草經巰》:"表氣虛而自汗者勿用。"
②《本草從新》:"非大實大熱,不可輕試。"
③《得配本草》:"血虛膚燥,氣虛風痛,二者禁用。"
【選方】①治時行熱病,發(fā)汗:浮萍草一兩,麻黃(去節(jié)、根)、桂心、附子(炮裂,去臍、皮)各半兩。四物搗細篩。每服二錢,以水一中盞,入生姜半分,煎至六分,不計時候,和滓熱服。(《本草圖經》)
②治皮膚風熱,遍身生癮疹:牛蒡子、浮萍等分。以薄荷湯調下二錢,日二服。(《養(yǎng)生必用方》)
③治身上虛癢:浮萍末一錢,黃芩一錢。同四物湯煎湯調下。(《丹溪纂要》)
④治熱渴不止,心神煩躁:水中萍,洗,曝干為末,以牛乳汁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不計時候,以粥飲下三十丸。(《圣惠方》)
⑤治消渴:干浮萍、栝蔞根等分。上二味為末,以人乳汁和丸如梧子?崭癸嫹瑁杖。(《千金方》浮萍丸)
⑥治熱毒:浮萍搗汁,敷之令遍。(《子母秘錄》)
⑦治大風癘疾:㈠浮萍草,三月采,淘三、五次,窨三、五日,焙為末,不得見日。每服三錢,食前溫酒下。㈡七月取紫背浮萍,日干為末,半升,入好消風散五兩。每服五錢,水煎頻飲;仍以煎湯洗浴之。(《十便良方》)
⑧治癰:紫萍適量,打汁,紅茴香(山木蟹)根皮打粉,一食匙。上藥調勻外敷,中薄外厚,中間留孔。(《單方驗方調查資料選編》)
⑨治小便不通,利膀胱脹,水氣流腫:水上浮萍,暴干,末,服方寸匕,日三服,(《千金方》)
⑩治急性腎炎:浮萍草二兩,黑豆一兩。水煎服。(內蒙古《中草藥新醫(yī)療法資料選編》)
⑾治瘡疹入眼,痛楚不忍,恐傷其目:浮萍草,陰干為末,每服一、二錢,用羊子肝半斤,入盆子內,以竹杖子刺碎爛。投水半合,絞取肝汁,食后調藥服之。(《小兒衛(wèi)生總微論方》浮萍散)
⑿治汗斑癜風:紫背浮萍,曬干。每以四兩煎水浴,并以萍擦之;蛉霛h防己二錢亦可。(《袖珍方》)
⒀治粉滓面酐:溝渠小萍,為末,日敷之。(《圣惠方》)
⒁解蛇咬毒入腹:浮萍草搗絞汁飲之。(《品匯精要》)
⒂治鼻衄不止:干浮萍草末,吹入鼻中。(《圣惠方》)
⒃治胬肉攀睛:青萍少許,研爛,入片腦少許,貼眼上。(《世醫(yī)得效方》)
【名家論述】①《本草衍義補遺》:"水萍,發(fā)汗尤甚麻黃。"
②《綱目》:"浮萍,其性輕浮,入肺經,達皮膚,所以能發(fā)揚邪汗也。"
③《本草經疏》:"水萍,其體輕浮,其性清燥,能祛濕熱之藥也。熱氣郁于皮膚則作癢,味辛而氣清寒;故能散皮膚之濕熱也。寒能除熱,燥能除濕,故下水氣。酒性濕熱,而萍之質不沈于水,其氣味辛寒,輕清而散,故能勝酒。血熱則須發(fā)焦枯而易墮,涼血則營氣清而須發(fā)自長矣!秳e錄》主消渴者,以濕熱之邪去,則津液自生,而渴自止也。其曰下氣,以沐浴生毛發(fā)者,亦以寒能除熱,涼血之驗也。"
④張壽頤:"浮萍,輕浮最甚,故上宣肺氣,外達皮毛,發(fā)汗泄熱,下通水道,《本經》、《別錄》、大明諸家主治,無不在此范圍之內。然不僅專入氣分,而兼清血熱,故《圣濟》以治吐血不止,《圣惠方》又治鼻衄,瀕湖以治目赤、口瘡,既善清火,而又導熱下行,其效良捷。近人止以為發(fā)汗之藥,而不知清熱正其專長,殊覺未盡其用。且其質最輕,氣味皆薄雖曰發(fā)汗,性非溫熱,必無過汗之慮。"
紫草茸 (《本草逢原》) 【異名】赤膠(《吳錄》),紫礦(《唐本草》),紫梗(《綱目》),紫膠(蔡邦華《昆蟲分類學》),蟲膠(《中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紫膠蟲科昆蟲紫膠蟲在樹枝上所分泌的膠質。 【動物...
紫貝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文貝(《南州異物志》),砑螺(《本草圖經》),紫貝齒(《中國醫(yī)學大辭典》)。 【來源】為寶貝科動物蛇首眼球貝、山貓寶貝或綬貝等的貝殼。 【動物形態(tài)】①蛇首眼球貝 貝殼小型...
鷓鴣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越雉(《禽經》),越鳥(《醫(yī)林纂要》)。 【來源】為雉科動物鷓鴣的肉或全體。 【動物形態(tài)】鷓鴣 體長約30厘米。嘴短,雄者黑色;雌者上嘴角色,下嘴肉黃色。虹膜褐色。額和頭...
枳?木皮 (《唐本草》) 【來源】為鼠李科植物枳?的樹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枳?子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甘,溫,無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①《唐本草》:"主五痔,和五臟。" ②《陜西中草藥》:"能活血舒筋...
枳?子 (《唐本草》) 【異名】木蜜(陸璣《詩疏》),樹蜜、木餳(崔豹《古今注》),白石木子(《荊楚歲時記》),蜜屈律(《太平廣記》),雞距子、癩漢指頭(《蘇沈良方》),??(《埤雅》),背洪子、兼穹...
山芭蕉子 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 【來源】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野蕉 多年生粗壯草本。莖直立,高2~3米,具匐枝。單葉7~9片,螺旋狀排列,葉柄具深槽,下部具葉鞘;,葉片長橢圓形,長1~...
大黃蜂子 (《本經》) 【異名】露蜂房子(《備急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胡蜂科昆蟲大黃蜂的幼蟲。原動物詳"露蜂房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甘,涼,有小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胸腹脹痛,干嘔。 ①《本經》: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