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蟬花
185 2023-09-28
丁香
(《藥性論》)
【別名】丁子香(《齊民要術(shù)》),支解香、雄丁香(《本草蒙筌》),公丁香(《本草原始》)。
【來源】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。
【植物形態(tài)】丁香
常綠喬木,高達10米。葉對生;葉柄明顯;葉片長方卵形或長方倒卵形,長5~10厘米,寬2.5~5厘米,先端漸尖或急尖,基部狹窄常下展成柄,全緣。花芳香,成頂生聚傘圓錐花序,花徑約6毫米;花萼肥厚,綠色后轉(zhuǎn)紫色,長管狀,先端4裂,裂片三角形;花冠白色,稍帶淡紫,短管狀,4裂;雄蕊多數(shù),花藥縱裂;子房下位,與萼管合生,花柱粗厚,柱頭不明顯。漿果紅棕色,長方橢圓形,長1~1.6厘米,直徑6~8毫米,先端宿存萼片。種子長方形。
分布馬來群島及非洲,我國廣東、廣西等地有栽培。
本植物的樹根(丁香根)、樹皮(丁香樹皮)、樹枝(丁香枝)、果實(母丁香)、花蕾蒸餾所得的揮發(fā)油(丁香油)亦供藥用,各詳專條。
【采集】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間,花蕾由青轉(zhuǎn)為鮮紅色時采收。采下后除去花梗,曬干。
【藥材】
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狀,長1.5~2厘米,紅棕色至暗棕色。下部為圓柱狀略扁的萼管,長1~1.3厘米,寬約5毫米,厚約3毫米,基部漸狹小,表面粗糙,刻之有油滲出,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。上部近圓球形;徑約6毫米,具花瓣4片,互相抱合。將花蕾剖開,可見多數(shù)雄蕊,花絲向中心彎曲,中央有一粗壯直立的花柱。質(zhì)堅實而重,入水即沉;斷面有油性,用指甲劃之可見油質(zhì)滲出。氣強烈芳香,味辛。以個大,粗壯、鮮紫棕色、香氣強烈、油多者為佳。
主產(chǎn)于坦桑尼亞、馬來西亞、印度尼西亞等地。我國廣東有少數(shù)出產(chǎn)。
【性味】辛,溫。
①《開寶本草》:"味辛,溫,無毒。"
②《綱目》:"辛,熱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胃、脾、腎經(jīng)。
①《湯液本草》:"入手太陰,足陽明、少陰經(jīng)。"
②《雷公炮制藥性解》:"入肺、脾、胃、腎四經(jīng)。"
【功用主治】溫中,暖腎,降逆。治呃逆,嘔吐,反胃,瀉痢,心腹冷痛,痃癖,疝氣,癬疾。
①《藥性論》:"治冷氣腹痛。"
②《海藥本草》:"主風(fēng)疳匿,骨槽勞臭。治氣,烏髭發(fā),殺蟲,療五痔,辟惡去邪。治奶頭花,止五色毒痢,正氣,止心腹痛。"
③《日華子本草》:"治口氣,反胃,療腎氣,奔豚氣,陰痛,壯陽,暖腰膝,殺酒毒,消痃癖,除冷勞。"
④《開寶本草》:"溫脾胃,止霍亂。(治)壅脹,風(fēng)毒諸腫,齒疳匿。"
⑤《本草蒙筌》:"止氣忒、氣逆。"
⑥《綱目》:"治虛噦,小兒吐瀉,痘瘡胃虛灰白不發(fā)。"
⑦《本草正》:"溫中快氣。治上焦呃逆,除胃寒瀉痢,七情五郁。"
⑧《本草匯》:"療胸痹、陰痛,暖陰戶。"
⑨《醫(yī)林纂要》:"補肝、潤命門,暖胃、去中寒,瀉肺、散風(fēng)濕。"
⑩《本草再新》:"開九竅,舒郁氣,去風(fēng),行水。"
⑾《藥材學(xué)》:"治慢性消化不良,胃腸充氣及子宮疝痛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,煎湯,0.3~1錢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調(diào)敷。
【宜忌】熱病及陰虛內(nèi)熱者忌服。
①《雷公炮炙論》:"不可見火。畏郁金。"
②李杲:"氣血勝者不可服,丁香益其氣也。"
③《本草經(jīng)疏》:"一切有火熱證者忌之,非屬虛寒,概勿施用。"
【選方】①治傷寒咳噫不止,及噦逆不定:丁香一兩,干柿蒂一兩。焙干,搗羅為散。每服一錢,煎人參湯下,無時服。(《簡要濟眾方》)
②治小兒吐逆:丁香、半夏(生用)各一兩。同研為細末,姜汁和丸,如綠豆大。姜湯下三、二十丸。(《百一選方》)
③治朝食暮吐:丁香十五個研末,甘蔗汁、姜汁和丸蓮子大,噙咽之。(《摘元方》)
④治霍亂,止吐:丁香十四枚,以酒五合,煮取二合,頓服之。用水煮之亦佳。(《千金翼方》)
⑤治久心痛不止:丁香半兩,桂心一兩。搗細,羅為散,每于食前,以熱酒調(diào)下一錢。(《圣惠方》)
⑥治癰疽惡肉:丁香末敷之,外用膏藥護之。(《怪證奇方》)
⑦治食蟹致傷:丁香末,姜湯服五分。(《證治要訣》)
⑧治鼻中息肉:丁香綿裹納之。(《圣惠方》)
【臨床應(yīng)用】治癬
丁香16克,加入70%酒精至100毫升,浸48小時后去渣。每日外搽患處3次,觀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體癬及足癬患者,一般在治療1天后癥狀即見消退,2天后患處開始有皮屑脫落。病史較長或曾經(jīng)其它癬藥治療而不能控制者,則于治療后2~3天癥狀才開始消退,一般經(jīng)3~5天亦能治愈。但有20%左右治愈后仍反復(fù)發(fā)作。一法用1:10的丁香煎液外涂,每日1~3次,治療數(shù)種皮膚霉菌病共31例,結(jié)果8例臨床痊愈,10例顯效,8例有效,6例無效。有效病例通常在涂藥后3~7日癢感減輕,炎癥減退,落屑減少,以后局部癥狀逐漸好轉(zhuǎn)。治療期中如中斷用藥,效果多不明顯或無效。療效與病原苗未見明顯關(guān)系,曾對6例治愈患者進行短期隨訪,1例于1個月后復(fù)發(fā),6例經(jīng)2~12月觀察未見復(fù)發(fā)。
紫蘇葉 (《藥性論》) 【異名】蘇葉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。 【來源】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、尖紫蘇等的葉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皺紫蘇,又名:赤蘇(《補缺肘后方》),紫蘇(《食療本草》),紅紫蘇。 一年生草本,具...
紫蘇子 (《藥性論》) 【異名】蘇子(《本草經(jīng)集注》),黑蘇子(《飲片新參》),野麻子、鐵蘇子(《江蘇植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唇形科植物皺紫蘇、尖紫蘇等的果實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紫蘇葉"條。 【采集】秋季果...
郁金 (《藥性論》) 【異名】馬贍(《唐本草》),黃郁(《石藥爾雅》)。 【來源】為姜科植物姜黃、郁金或莪術(shù)的塊根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①姜黃,詳"姜黃"條。 ②郁金,又名:毛姜黃(《廣州植物志》)。 多年...
榆白皮 (《藥性論》·《本經(jīng)》原作榆皮) 【來源】為榆科植物榆樹樹皮或根皮的韌皮部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榆樹(陶弘景),又名:粉(《詩經(jīng)》),白榆(《毛詩傳》),白枌(《爾雅》),零榆(《本經(jīng)》),枌榆(《...
羽葉丁香 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》) 【異名】山沉香(《寧夏中草藥手冊》)。 【來源】為木犀科植物羽葉丁香的根或枝干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羽葉丁香 直立灌木,高可達3~4米。樹皮灰褐色。羽狀復(fù)葉;小葉7~11片...
大黃蜂子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露蜂房子(《備急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胡蜂科昆蟲大黃蜂的幼蟲。原動物詳"露蜂房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甘,涼,有小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胸腹脹痛,干嘔。 ①《本經(jīng)》:...
山芭蕉子 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 【來源】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野蕉 多年生粗壯草本。莖直立,高2~3米,具匐枝。單葉7~9片,螺旋狀排列,葉柄具深槽,下部具葉鞘;,葉片長橢圓形,長1~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