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薇根
66 2023-10-07
赤茯苓
(《本草集注》)
【異名】赤苓(《本草再新》),赤茯(《本草便讀》)。
【來源】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近外皮部的淡紅色部分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茯苓"條。
【藥材】為大小不一的方塊或碎塊,均為淡紅色或淡棕色。質(zhì)松,略具彈性。
產(chǎn)地同茯苓。
【性味】甘淡,平。
①《本草擇要綱目》:"甘,平,無毒。"
②《得配本草》:"甘淡,平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味辛,性溫,無毒。"
【歸經(jīng)】入心、脾、膀胱經(jīng)。
①《湯液本草》:"入足太陰,手太陰、少陰經(jīng)。"
②《本草再新》:"入心、脾、肺三經(jīng)。"
③《本草求原》:"入心、胃、小腸、膀胱。"
【功用主治】行水,利濕熱。治小便不利,淋濁,瀉痢。
①《藥性論》:"破結(jié)氣。"
②《綱目》:"瀉心小腸膀胱濕熱,利竅行水。"
③《本草再新》:"益心氣,健中和脾,潤肺,燥濕。治瀉痢。"
【用法與用量】內(nèi)服:煎湯,2~4錢;或入丸、散。
【宜忌】虛寒精滑或氣虛下陷者忌服。
【選方】①治小便白濁不利,時作痛:赤茯苓、沉香各一兩。上為細(xì)末,每服二錢,白湯點(diǎn),食后臨臥服之。(《雞峰普濟(jì)方》茯苓湯)
②治心腎氣虛,神志不守,小便淋瀝或不禁,及遺泄白濁:赤茯苓、白茯苓各等分。上為末,以新汲水按洗,澄去新沫,控干,別取地黃汁,同好酒熬成膏,搜和為丸,如彈子大,空心鹽酒嚼下。(《三因方》張真君茯苓丸)
③治胸脅逆滿脹渴:赤茯苓(去黑皮)一兩,人參半兩。上二味粗搗篩,以水三盞,煎取一盞半,云滓,分溫三服。(《圣濟(jì)總錄》茯苓湯)
土茯苓 【英文名】RHIZOMASMILACISGLABRAE 【來源】本品為百合科植物光葉菝葜SmilaxglabraRoxb.的干燥根莖。夏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須根,洗凈,干燥,或趁鮮切成薄片,干燥...
土茯苓 (《滇南本草》) 【別名】禹余糧,白余糧(陶弘景),革禹余糧(《本草拾遺》),刺豬苓(《本草圖經(jīng)》),過山龍、硬飯(《朱氏集驗(yàn)醫(yī)方》),仙遺糧(《滇南本草》),土萆粟(《本草會編》),冷飯團(tuán)(...
紅萆粟 (《中藥材手冊》) 【異名】川萆粟(《中藥材手冊》)。 【來源】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或粉菝葜等多種同屬植物的塊根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土茯苓"條及"金剛藤頭"條。 【采集】全年可采,切片曬干。 【藥材】...
茯苓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茯菟(《本經(jīng)》),茯靈(《史記》),茯蕶(《廣雅》),伏苓、伏菟(《唐本草》),松腴(《記事珠》),絳晨伏胎(《酉陽雜俎》),云苓(《滇海虞衡志》),茯兔(《綱目》),松薯...
茯苓皮 (《綱目》) 【異名】苓皮(《四川中藥志》)。 【來源】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核的外皮。植物形態(tài)詳"茯苓"條。 【藥材】茯苓皮多為長條狀,大小不一,外面黑褐色或棕褐色,有疣狀突起,內(nèi)部白色或灰棕...
山芭蕉子 (《南寧市藥物志》) 【來源】為芭蕉科植物野蕉的種子。 【植物形態(tài)】野蕉 多年生粗壯草本。莖直立,高2~3米,具匐枝。單葉7~9片,螺旋狀排列,葉柄具深槽,下部具葉鞘;,葉片長橢圓形,長1~...
大黃蜂子 (《本經(jīng)》) 【異名】露蜂房子(《備急方》)。 【來源】為胡蜂科昆蟲大黃蜂的幼蟲。原動物詳"露蜂房"條。 【性味】《綱目》:"甘,涼,有小毒。" 【功用主治】治胸腹脹痛,干嘔。 ①《本經(jīng)》:...